“如果有来生,我不做你的红颜,不做你的知己,不做你的爱人,不做你的情人,我愿做你的贫困户。我是你的贫困户,你会把我记在心里……”
“……听大人们总在议论一个话题,xxx又被评上贫困户了,看到大人们羡慕的眼神,我想当贫困户肯定是一件非常好、很光荣的事,所以,长大了,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贫困户!”
……
最近一段时间,类似这样的段子,想必大家在网上一定没少看吧,忍俊不禁之余会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呢?虽然调侃式的语言文字难免夸大事实,但却折射出了某种现象。
扶贫干部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绞尽脑汁的奔波忙碌,换来的是贫困户悠哉悠哉的等靠要,是人们争着抢着想当贫困户不愿意脱贫,甚至连小学生的理想都是长大要当贫困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扶“懒汉”上马,更需解“懒汉”心结。这是当前扶贫干部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些“懒汉型”贫困户总想着在阳坡坡上晒太阳。即使基层干部将其扶上了马,他们也不愿快马加鞭,赶超脱贫。只想着守住贫困户这道附身符,有的甚至为此滋生事端、耍横闹事。
2016年精准扶贫开始后,我帮扶的贫困户是一家无房户,夫妻进城打工,并把女儿也一起带进城上学。我对其进行了一年的帮扶后,年底我和他算收入账,让他兑现脱贫。因为村里为贫困户选址建房尚未完工,要等到第二年才能交付使用。这户贫困户因此给我打电话,电话里他说:“我现在在工地一年收入5万元,媳妇当清洁工一年收入一万八千元,收入我是能脱贫,但房子我住不进去,我就不会签字脱贫,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我签字。对你的工作,我是一万个不满意。我不签字,就脱不了贫,就是要把你搞下岗!”。
听了这些话,我含着泪水非常气愤地说:“你是贫困户,你把老婆孩子带进城一走了之,村里给你建房的事你操过心吗?我们这边为你守工地、跑手续、做档案、把质量,呕心沥血,你还好意思说出这么不着调的话?”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啪的一声挂断了电话。直到2017年年底,我们电视台帮扶的村子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只留下了那极少的两三户没有脱贫,其中就有这一户。
为了能够早日实现脱贫,对口帮扶的市级单位选择了产业扶助,无偿提供了2000只鹅苗给贫困户,产蛋后鹅蛋按市场价格回收,结果没有几户愿意养。帮扶单位无奈,只能承诺给养殖者再额外无偿提供饲料补助,通过多方做工作,稀稀拉拉统计数目一共才300多只。
就这,事后还有贫困户要求把鹅苗喂大一点,打完疫苗再送来,这样不用喂多久就可生蛋见效益。而鹅苗提供方觉得这样至少能保证成活率,也答应了。
但让驻村第一书记伤心的是,鹅苗送到后,随车送来的一万多斤饲料进村后,当帮扶单位和乡镇干部一起卸车时,贫困户就排着队在一边看,连一个动手帮着卸车的都没有。
事实上,扶贫路上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精神原因”远比“物质原因”更具隐蔽性和传播性,其危害更大,脱贫难度也更长期、更艰巨。
心结不解态度难正,精神不振志气难提。当前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到人、到钱、到房、到物,做到“因地制宜”,更要精准到人的心结、态度、精神、志气,做到“对症下药”。
记得那是初一年级的下半学期,班主任老师发现我们班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班主任老师年轻气盛,特别有思想。他挨个和全班同学谈心谈话,寻找原因。最后决定利用每天下午的50分钟活动时间,联系代课老师从正数、负数和a、b、c开始补起,利用二个月的时间,让所有落下步子的差生赶上正常课堂进度。因为初一年级,物理、化学还没有开课,数学和英语赶起来,就意味着从此你就和全班同学同步了,自信心随之建立,好多差生自此一跃成为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方法对了,切中要害,没有那个同学是不想上进的。同样的道理,这世上大概没有人不渴望过上自食其力的好日子。一些贫困群众之所以“不自强、不感恩”抱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对脱贫没有信心,看不到富裕的希望,不相信自己可以摆脱贫困的命运。正如新华社记者从采访中所体悟到的:“没有扶不起的群众,只有不对路的法子”。
在一次采访石楼县高家岔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斌时,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咱不能盲目跟风、霸王硬上弓,否则就不是扶贫了,而是造孽” 。他在高家岔村采取了脱贫一户一法,高家岔村每个贫困户的脱贫意愿都经过他们的签字确认。高金红想养蝎子,老李就为他联系专家;高建新想养猪,老李就陪他去看猪苗;高丽军想多种几亩小麦,老李就为他买了微耕机。在这样的“精准”措施面前,贫困户就没有了“懒”的理由,没有了不想脱贫的道理。
志不立,穷根难断。“扶贫先扶志”并非空谈,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从来都不缺苦难的代表,然而,我们只要对症下药,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找到自信,相信一定能让“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穷乡僻壤中真正走出时代的佼佼者,演绎出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我们不“养懒汉”,但不是不管“懒汉”。因为大多数“懒汉”还是希望向好向上的,所以奋战在扶贫第一线的党员干部们还是要以百倍的信心、耐心和细心,用最切合实际的科学方法,真正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这些“懒汉”解开心结、转变观念、打起精神,趁着扶贫的快马一路前行,奔向小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