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5-02-16 07:11:3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全文共9445字)

第一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体会句子的写法特点及表达妙处。

2、尝试自学课文,了解内容梗概,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德国人养花的特点及思想境界。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 睹题激疑

1、读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请读一读课题,读---

师:吐字清楚,声音圆润,非常好。

2、认识作者及背景

师:作者是谁?--季羡林,了解他吗?请看相关资料。这就是季羡林,

出示:【季羡林(1911--2014),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

老师来读一读第一段。(师读)这里是讲季羡林的身份,是一位大师级人物。

第二段跟这篇课文有重要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段话告诉我们季羡林去德国时是1935年,一直到1945年10月才回国,对吧?你发现了什么问题?1945年是一个什么特殊的年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年头,所以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正赶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当时也正和日本打战呢,能回来吗?直到1945年10月战事结束之后,他才回到祖国。

二、初识景色的美丽:

1、引入:

师:好,我们先了解哥廷根,这就是美丽的哥廷根市,人口只有13万人,季羡林当年去的时候,人口只有4万人,人口很少。再看,这是哥廷根大学的校园,季羡林当年留学的地方。

再到街道上去看一看,这是美丽的街道,(出示图片)漂亮吗?

师:看到什么了?咱们先读读书,老师先给你们两个小问题,第一个问题,德国人养花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第二个问题,在街上看到的景象,作者是怎么写的?把那段话找出来。

2、请开始朗读课文,注意要读通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

师:先说说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点?

生:德国人养花都把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花是朝外开的;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相关句子)

师:抓得准。接下来第二个问题,课文中有一段描述,写街上美丽景色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理解关键词语

师:我们先来学习两个重要词语。

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都是形容花,什么意思?(出示课件)

生:花团锦簇是指花开得茂盛茂密,姹紫嫣红是颜色多,颜色鲜艳。

师:真聪明,还有一个字还没讲到。哪个字的意思你们没讲到?

师:“锦”什么意思,---锦:有纹彩的丝织品;上面有花,而且是有规则地排列着,非常多。这个词语就写出了花多,艳丽,丛聚在一起很华丽。(锦:有纹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师:“姹紫嫣红”的“姹、嫣”什么意思?

师:这俩字什么旁,形容谁的?--女人,年轻漂亮的女人。姹、嫣:娇艳的意思。(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师:形容花儿多,颜色多,还很漂亮,作者用上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们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读起来看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簇”是第四声,“红”是第二声,这叫“仄起平收”,特别好听,多美啊,大家读一读。

5、再读描写景色的一段话

师:这两个词语都学过了,现在你再读读这段话就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指名读)“走过任何一条街??让人应接不暇。”

师:读得好不好?咱们跟老师合作一下好吗?我读一句,你读一句,行吗? (师引读本段)

二、感悟景色的奇丽

1、师:这只是写德国人养花景象中的一处,这种描绘不止一处,前面我们讲过一处,也是写养花的,还有一处,往后面找,把它找出来。

2、再找描写德国人养花景象的话,对比不同之处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学生交流)一共三处了。这三处描写都写德国人养花的。(读一读) 师:为什么写三处而不是选一处详细的描写呢?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肯定有他的意思。我们仔细查看一下,这三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我们先看前两处都写他养花,角度区别在哪儿?

生:看到角度不同,第一处是从屋里看的,第二处是在街上看别人的花的样子。

师:你真厉害,把这两处描写的区别就点到位了。第一处自己养花摆在外面给谁看?

生:给别人看。

师:第二处呢?——走在街上看别人的花。这两处都是些他第一次到德国在哥廷根这个小镇上看到的情景。那么看到这种情景之后,引发了他对德国人的第一次赞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师板书,齐读)

师:好的,现在我们再看第三处描写,第三处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

师:注意,这段的开头,这是他什么时候,又一次看到满街的鲜花?我们说的是第三次描写跟前两次的角度有什么不一样,她从什么角度来写?

生:第三次写的是他离开德国40年后再次回到德国这里的情景依然没有变。 师:他看到德国人养花的这个习惯怎么样?

生:跟40年前一样,依然没有改变。

师:第三次想强调的是德国人养花这个习惯没有变。同学们,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作者通过这三次的描写,巧妙写出了德国人几十年不变养花的习俗,爱花的文化。这就是高手啊。

写到这里,他又一次赞美,赞美这个民族说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民族。”(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啊,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们可以想象: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真是 ……此处隐藏5065个字……。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和名家大师的写作风格,积累优美的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综合了观察法让学生看图观察理解想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谈话法、讨论法让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受到启发自主学习、从文中自己的品读感受文章,用自上而下教学设

计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揭题质疑

大部分学生没有外国生活的体验,为了引发学生对异域国土的兴趣,我首先安排播放德国景色的录像片,通过录像回到文章,提出问题:当季先生四五十年后再次踏上德国土地时他是如何评价德国的,引出本文线索词语:美丽。进而再引发学生思考“美丽”是否只指景色美,作为引导深入学习课文的出发点。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找季先生整体评价德国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先让学生说明“奇丽”的含义,锻炼学生概括词语能力,启发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解释词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语后,安排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让学生用线画出文中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通过动手圈划,使他们手脑结合理解课文感受文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美丽”

学生读完课文后,让学生反馈画的句子,根据学生画出的句子,深入课文学习文中的重难点。

1、当找到“德国人让花朝外开,自己只能看见脊梁。”这一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德国人的品质。通过让学生读句子,通过与中国人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感受到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

2、当找到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荫道上,应接不暇。”一句时利用课件出示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使学生通过欣赏图片的有效途径直接理解本课重点,体会德国街头的美。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自己眼中的“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在“应接不暇”一词处先让学生说词义,再提出问题“你在什么时候应接不暇,给大家举个例子。”让学生以此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并拓展思维将阅读课程带入生活。

这一段我让学生品读课文,深切地感受“美丽。”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安排多次的读:朗读、默读、生自由读、谁能读得更美、一齐美美地享受一下.......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这一环节让学生想象与感受相结合,配合优美的音乐学生闭眼倾

听,老师示范诵读第三自然段描写德国美景的句子。倾听中想象,再让学生抒发自己听后的感受,想象看到、听到、闻到了什么。组织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结合一组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图片,让学生再感美丽。

启发学生感受“美丽”,让他们把看到想到的都读出来,进行自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最后,利用填空的形式,空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试着背诵,最后在课上理解感受美的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背诵。

(四)、揭示中心,再感“美丽”:

通过问题:“除了景色美,作者还是感受到了德国哪些地方美?”引出本课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那我们就来“寻味”一番。

通过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加上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选择,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德育渗透,说明做人的真谛。

再让学生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进行口语交际,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从事例中让他们自主感悟课文中的品德内涵。 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用生动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让学生情动于中,最后让他们用“感恩”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深刻理解文章

的难点,体悟文章内涵。

(五)、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最后回读全文说说对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理解。回到本课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美丽是不是只指景色之美,还有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深化主题,揭示中心。 然后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或者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引发课外阅读季羡林作品的兴趣。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四、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课文结构,抓住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以一朵花为中心,在花上写下:奇丽、奇特这两个词,在上课的过程中适时板书完整相关的词语,既形象直观地勾画出了本文的结构,又让学生能通过板书深刻理解课文。

第五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爱美,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罢了。从最近我们学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我又懂得了一种特殊的爱美的行为、方式。

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时,观察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种花也就成为他们的习俗和爱好。他们种花、爱花的那种特别的方式和爱花之真切让作者很吃惊。德国人养花总是让花朵朝外开,路上的行人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自己在屋内却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自己种花是为了让别人看的,而自己在街道上行走的同时,又可以看到别人种的花。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在四五十年后又来到德国时,惊奇地发现这种习惯依然还在延续。这充分说明德国人是非常爱美的,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民追求美、懂得爱、讲究文明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认真地阅读了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人不能太自私,做事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喜欢种花,却把花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他人欣赏,自己每天却看着花的背面。正是他们这种养花的方式,也正是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精神,才使得街道的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窗台上的花与花连接在一起,才汇成了美丽的花的海洋。

这种民族习俗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他们的行为让我敬佩,这也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书笔记(全文共944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