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黎,我爱你》观后感
从巴黎看见世界的爱
——观《巴黎,我爱你》有感 第一遍看《巴黎,我爱你》这部片子,真的,只看懂了极少的几个故事。虽然好多看不懂的,可是整部影片的氛围依然让我觉得温情。
第一次觉得看一部电影应该要做些预习功课。于是我便查了些关于这部影片的背景。它是201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注目单元”的开幕电影,它汇集了法、美、英等国家20个导演影人共同制作完成。由于某种原因电影上映的时候没有放入11区和15区的故事,所以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有18部短片。这些短片里有法、美、英等国众多著名演员,甚至还有中国当红的模特。影片在法国上座率很高,曾受到各方关注,原因之一是当时戛纳电影节的造势宣传。当然还有关于影片的拍摄计划,演员的简介,导演的介绍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百度百科上得到很好的解答。
片中有十八个小故事组成,这些故事有的看似荒诞不经、有的看似毫无头绪,而且许多情节往往在转折处结束,留给观众无限遐想。可是仔细品味,这些故事中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整部影片的感情主线得以连贯。每个主人公都有不同的奇遇,有人欢笑有人悲戚,有人欢聚有人别离,不过是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回首时,我知道,我爱你,不管是曾今还是未来,我知这一生,与巴黎不离,与你不弃。
十八个小故事,每一个都各有特色,且先说说我映像最深刻的几个吧。
第4区,玛黑区,巴黎著名的同性恋区。他无法阻止自己有点神经质地对他胡言乱语,因为他对他一见钟情。虽然他不知道他听不懂法语,虽然他始终是一个人在倾诉,然而他那急切的想要诉说的神态,两个人眼神之间的交流,都让观众感受到了爱的气息。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恰到好处的刻画了两人的脸部表情,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
炙热的爱恋是不分性别、种族、肤色、语言的。只要我爱你,只要你爱我,那么我们便是世界上最相配的一对。
这让我想起台湾的主持人蔡康永。他说过一句话,“我喜欢一个人,只不过他的性别正好和我一样”。是的,同性恋不过如此。我们无需过多关注他们,更没有资格责怪他们。就像巴黎一样,我们应该包容他们,这个世界有许多存在都与普遍的现象不符,不能说这些存在是错误,只能说是特别而已。正是因为百花齐放,春天才更美丽,正是因为特殊的存在,世界才更美丽。
第七区,埃菲尔铁塔。这里发生了一个小丑的故事。小丑梦幻般的游走在巴黎,他的好动略显孤寂,他的滑稽略显悲情。他或许是格格不入的那一个,或许是怪诞荒唐的存在,可是这却并不影响他找到真爱。化身小丑,我们只是想寻找一个相同的灵魂陪伴。
我爱那个小丑,生活总是残忍的,像他那样手一扬就把笑容变回来,有一种可贵的坚强。最后的镜头,他把他的笑教给了他的孩子,他给予孩子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默剧没有声音,却并不影响故事情感的传达。或许导演想表达的就是爱的渗透力——即使无言也能温暖人心。
最后那个来自美国的妇女游巴黎时的独白,为整部电影划下了句号。她用美国式的法语慢慢的叙述着她对巴黎的爱,配上全景和长镜头,整个画面显得惬意而温暖。当她感受到巴黎带给她的活力与热情,她不禁想少女一样感慨:“我爱上了巴黎,而我相信,他也爱我”。 或许巴黎就是(请你关注:Www.)有这样的魅力,让每一个人都看见了符合自己标准的浪漫与温情。就如同爱,虽然有不同的面孔,却一样拥有温暖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看过后最大的感受。
第二篇:我爱巴黎观后感
发现生活中的美
——观赏《巴黎,我爱你》有感
仲康(011010823)
罗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个个5分钟左右的短片组合成了这样一部电影,从不同角度鲜活地展现了巴黎的一面面,她的美妙,她的华丽,她的冷漠,她的繁杂,甚至奇幻与恐怖。 一个个故事支撑起属于自己的背景,而20个背景相互重叠累积形成了新的维度。巴黎在人们眼中以多维的形式展现出来。18区那个男子眼中的巴黎杂乱而又慌忙无味。而在他救起那位昏倒的女子之后,自己的生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对温情的渴望之中,他走出了第一步,向着甜蜜的第一步。
塞纳河边3个年轻人与女人们搭讪,之中充满着法国式的纵情与浪漫。之中一个英俊的男孩注意到了有着一头美丽长发的她。后来他了解到了两人之间的不同信仰,相异生活,他,漠然了??可心牵引着自己跑去清真寺等待??最喜欢女孩祖父的最后一句“要一起走吗?”这仿佛上帝之语。上帝说,你们可以走到一起。
马海区的画室中他与他相遇,如果不与他说话,自己会后悔一辈子。但自己的热情之下另一个男孩只是冷漠不言。无奈之下,他留下了自己的电话离开了。最终,男孩的一句“我不懂法语”顿时真相大白。男孩破门而出??想想可爱又勇敢的他,只留下会心一笑??地铁中的外国游客以一种鲜明的赤裸裸的方式上了一堂巴黎文化课。这颇让人感觉可笑与无奈。切忌,在巴黎,不要与任何陌生人
有眼神的接触,这是规则!
中国城有通俗又熟悉的中国风,sexy的中国小妞功夫了得。也许在巴黎这样的城市,一向内秀的中国人也开始迫切展露自己的个性了。
13区的巴士底广场,一个个emilie式的细节铺陈,甜味十足。因为新欢而要抛弃旧爱的丈夫发现妻子的绝症,所有人讽刺的说:看你真会选时候!他决定一心一意的配她走完人生,之后却发现,每每面对同她一样穿红衣的女子时,心波中泛起的涟漪??
19区的节日广场,他倒下了,而她是急救人员。面对自己期盼已久的那双美矍,他用那熟悉的歌声来唤回两人之间的回忆,这记忆中有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与虐待,有巴黎的罪恶与无情,更有一见钟情的美妙。最后他幸福的在她面前飞向天堂,而在两个颤抖的咖啡杯前,此刻,她一定回忆起了??
20区王尔德的墓前,他的灵魂破墓而出,机智的帮助一对争吵的新婚夫妇重新和解。在巴黎,人们有着另一种生活哲学,可爱而又有趣的哲学人生。
7区的埃菲尔塔下有为人们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丑一家,可爱的爸爸,同样可爱的妈妈,带着小眼镜背着大书包的小男孩。他们让人感受到了艺术化的巴黎。在这里,你学会了幽默,了解了艺术,之后,没有什么不可以。
10区失明男孩,在偶遇、相识、相恋之后,是人山人海的飘过,是一次次的重复,是感情的淡漠。记忆深刻的是男孩独自看电影的画
面。在一片黑暗之中的他,哭了,不知是因为电影的感动还是自己的内心在流泪。在多日之后女孩的电话中,他惊呼,他能看见她了,不知是真的看见了,还是内心之爱让内心和双眼明晰。我很喜欢妇人的独白:但是,这段时间,我却对自己的生活思考了很多,在街头漫步,同时思考很多问题。我能看到期待已久的东西。我期望能在那些地方找到,曾经在书里阅读到的东西,能有一些奇遇。我相信巴黎人都很友好。我参观了一个著名的墓地,那里埋葬了很多名人。有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瓦 ……此处隐藏3606个字……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菲比斯是女孩唯一付出爱情的人,可叹的是他只贪恋艾斯梅拉达的美色,却丝毫不爱惜她的生命。就在女主角以谋杀菲比斯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时,他却为了不暴露自己的丑行,竟然不去指证真正的凶手,以解救爱艾斯梅拉达的生命。
第三种爱是可敬的爱,卡西莫多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都寄托在艾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爱,一味地奉献,没有奢望.是最纯真的爱,也是感恩时奉献的爱。他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爱。
还有一种爱,是可悲的爱,若说菲比斯对艾斯梅拉达的爱可恨,那么副主教克洛德的爱则是既可悲又可怕。克洛德的爱情可以说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大胆挑战。同时克洛德的爱也是极端自私狭隘的,随着一次次的告白被拒之千里之外后,长期的欲望得不到释放,性压抑而变得强烈,甚至达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那就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这才使起初的美好感情变了质,跌进了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言,克洛德是个很复杂的人,对于他的性格,有过不少争议,张汉礼的《畸变灵魂 再现肝胆——再论《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中指出,克洛德不仅是个博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活生生的普普通通的人,博学而又极富同情心的人。长期的教义并没有使克洛德的思想淳化,反而让他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既然克洛德有责任付出他的爱, 那么他同样也有爱的权利.一种爱女人、爱情人的权利。克洛德除了是个神甫之外。同时还是人,是男人— — 有感情的男人。克洛德没有赢得爱斯梅拉达的爱,这是宗教给他带来的悲剧克洛德这种爱的牺牲,既扼杀了自己.又扼杀了所爱之人,他最终成为宗教的牺牲品。然而,这个男人,和福比斯相比,终究是比他坦荡真挚的多,
克罗德在黑夜里劫持了埃斯梅拉达,这种手段是不正当的、卑劣的,但是克罗德对她的感情不能说是虚伪的。这只要与弗比斯作一下比较就可明显看出来。弗比斯只是一个徒有虚表的纹绮子弟,他对埃斯梅拉达的感情充其量只是对她外貌的凯觑。,如果不是一种深邃的感情,作为副主教,是不会有勇气剥掉一切面具,抛弃自己的尊严,向一个女囚乞求感情的。埃斯梅拉达在弗比斯的心中是无足轻重的,在克罗德的心中却是举足轻重的!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克罗德感情的真挚成分。最大的罪恶不是克罗德,而是教会。
三、关于爱斯美拉达
关于爱斯美拉达,以上提到的很多文章里大多是持赞美态度,只有一篇意见不一,是辛瑞的《对《巴黎圣母院》爱情对比的分析》,这篇文章中,他提到,爱斯美拉达并非那么完
美,。她不爱格兰古瓦,因为他贫穷、懦弱;她不爱克洛德,因为他老气,没有情趣;她也不爱卡西莫多,因为他丑陋且身无长物。她美则美,却不是什么圣女。她像一般的女人一样,选择了外表浮华却虚伪的弗比斯。她也并不是真的善良.她曾感伤地说:“要是卡西莫多的心脏在弗比斯的胸膛跳动该多好啊!”这就是爱情令人心碎的真实。爱斯梅拉达也没有错,错的是所谓的爱情。什么是爱?它太现实,太具体,也太冷酷。
总而言之,关于《巴黎圣母院》,看过、总结归纳过这么多人的研究分析后,我觉得,《巴黎圣母院》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形态,然而,却从不谈完美,不同的人从中悟出不同的东西,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主角。
第五篇: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电影《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1. 剧情简介,并写出其主题(关键词)。
2. 剧中人卡西莫多,菲比斯,刚果瓦,神父四人的那些语言说明了他们的性格?
这些语言是怎么样说明主题的?
3. 用取景,构图,色彩,拍摄角度等蒙太奇手法说明艾丝米拉达死后,卡西莫
多在圣母院上看到其被拖过广场时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4. 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艾丝米拉达死时说的一句话“生活多美”的感想。
影片主要讲述巴黎圣母院的一位神父被一位吉普赛姑娘艾斯米拉达的美丽所打动,爱上了她,但是后来由于艾斯米拉达爱上了菲比斯,神父因爱成恨,用小刀刺杀了菲比斯,并陷害是艾斯米拉达所为,妄图把艾斯米拉达推上绞刑架。之间虽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从中阻拦,但是最终仍旧是没能救下艾斯米拉达。在艾斯米拉达死后,神父被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楼扔下,而卡西莫多则挨着艾斯米拉达的尸体一同死去。影片主要是抨击了当时宗教的“禁欲”观念,通过对神父阴暗面的刻画,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并通过对乞丐和艾斯米拉达的描述,歌颂了位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善良和友爱。
在影片中,卡西莫多在救下艾斯米拉达之后,曾对她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死”。这句话说明了卡西莫多善良,诚实的性格。对于菲比斯而言,他曾经对百合子说过“如果我有妹妹,那我爱你而不爱她;如果我有全世界的黄金,那么我将它们全部送给你”,但是一转身,他对艾斯米拉达又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出菲比斯卑鄙无耻的性格特点,同时“菲比斯”一词有太阳神的意思,这也从侧面讽刺了宗教的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对于刚果瓦,这个被艾斯米拉达救下的流浪诗人,即使在艾斯米拉达受难之后,他也一直没出手帮过她,在后来乞丐们去救艾斯米拉达时,他竟然以“如果我死了,那么谁来完成这伟大的史诗。”为理由进行逃避,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而至于神父,在本片中他一直阴沉着一张脸,自己意图抢夺艾斯米拉达未果之后,但当他发现菲比斯要与艾斯米拉达约会的时候,他向菲比斯劝导“她是个有丈夫的人,她是魔鬼”,由此可以看出神父嫉妒,阴暗的性格特点。通过对神父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其代表的宗教的道貌岸然。
本片中,在艾斯米拉达死后,卡西莫多在圣母院上看到她被拖过广场的场景,是以由上往下的拍摄角度来进行的,以这样的手法能够看到整个广场的景象,并通过艾斯米拉达身上穿着的白色衣裙与周围阴沉的环境相对比,强烈地突出了一种悲情的色彩。此时卡西莫多是什么样的感受?看到心爱的艾斯米拉达死了,我想他应该会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以及对迫害她的人的愤恨,或许其中还怀有对宗教草菅人命的控诉。
艾斯米拉达死时,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多美”,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艾斯米拉达在受到这么多迫害与不公正的对待之后,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她仍然没有对生活失望,并能够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说出“生活多美”的一句话,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在本片中,艾斯米拉达一直是以一个美丽善良的形象出现的,无论是从将刚果瓦救下绞刑架,还是在卡西莫多受刑的时候帮助他,在她身上都无时无刻体现了一种
人性的美,一种人性的关怀。说实话,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压抑,里面的很多人和事都太不正常了,或者说有的人的人性扭曲了,无论是自私卑鄙的刚果瓦,还是道貌岸然,心理阴暗的神父,抑或是草菅人命的封建教会,都体现了这种扭曲。而此时,卡西莫多,艾斯米拉达的善良便恰如一弯清泉,极大地舒缓了我们的情绪。现在想起来,片中从头到尾,艾斯米拉达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生活多美”这样一个主题来进行的。她的死,是对封建教会的强烈控诉,以及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