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着力提升开放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今年以来,我县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全力抗击非典的同时,坚持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新干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势推进,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突破口,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开放经济的主阵地,把外贸出口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增长极,把优化环境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着力点,把完善机制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催化剂,促进了全县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引进内资和利用外资同步增长、园区开发和项目进区同步推进、自营出口和供货出口同步发展的“三同步”势头。
一、从“细”处做起,创新招商方式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总抓手,着眼于求真创新,立足于抓细抓实,积极推行春节招商、驻点招商、产业招商和部门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一是抓春节招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巧打时间差,利用春节期间拜年、走访方式广泛开展招商活动,及早捕捉、抢抓招商机遇,使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比往年提前了三个月,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仅一季度我县就引进项目22个。二是抓驻点招商。按照“乡镇单独组建、部门自由组合”的原则,今年我县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设立了25个驻外招商工作站,选派了70多名综合素质较高、招商能力较强的年轻干部离岗驻点专抓招商引资,并实行单项考核,将招商站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其工作经费、职务升迁直接挂钩,即所有招商站的工作经费由各单位统一缴交到县招商局,再拨付给各招商站,以确保各招商站工作的正常开展;将招商队伍的组建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今后提拔使用干部原则上要到招商站工作一年以上,从而激发了招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防治非典期内,各招商工作站就地开展招商活动,及时反馈招商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抓产业招商。在项目推介和引进工作中,有意识地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实行定点定向招商。比如:依托现有的玻璃产业,今年我县又引进7家彩灯企业,使全县彩灯企业达到16家;依托以飞宇电声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电产业,目前又引进8家配套公司落户新干,形成了“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四是抓部门招商。“乡镇热、部门冷”现象一直是我县招商引资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今年我县大力推行县直部门和单位税源培植办法,按照“核定基数,超额奖励,三年不变”的原则,核定部门收入范围,各部门在完成下达税收基数任务的基础上,xx按实际缴交额的25%给予奖励,地方税按计算地方可用财力的50%进行奖励,从而使部门与乡镇在招商工作中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极大地激活了部门抓招商、培财源的积极性。
二、从“实”处下力,打造开放载体
我县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主阵地,着力破解资金筹措和规划建设区二道难题,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一方面,激活各类投资主体,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今年,我们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财政投资建设工业园区的传统做法,组建了江西新干工业园区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以土地为资本,利用引凤筑巢、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开发,逐步使园区建设走上市场化运作轨道。4月份引进广东益浓公司投资130万元买断工业园区300亩土地开发权,现已开发面积150多亩。同时,积极鼓励乡镇、部门启动民资进园区购地,目前,已有4个乡镇分别在园区购地200—500亩不等,进行自行开发。对配套设施建设,我们采取向上争资、“以地换路”等形式筹集资金。园区110kv输变电站建设现已争取国债资金1600多万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园区供水管网改造和主干道建设两个项目已完成包装论证,正在积极组织申报。另一方面,立足产业兴园,解决园区怎么建设的难题。为避免园区建设无序发展,提升园区竞争力,根据园区发展现状,规划了城南和城北两个工业园区,将城南工业园区定位为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型、低污染型工业企业,而将城北工业园区定位为发展医药、化工等轻微污染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南北呼应,相得益彰”的工业发展格局。同时,采劝园中套区”的办法,对园区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依托飞宇电声公司等机电类产业,规划建设机电工业小区;依托蔻蔻豆制品公司等食品企业,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小区;依托淦辉医药等化工类项目,规划建设化工工业小区。通过加大进园项目的调控力度,引进项目纳入了与本产业相关的工业园区,逐步使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从“活”处破题,提升外贸水平
围绕主攻队伍壮大、产品开发和出口方式这三个重点,以外贸出口档次的提升,来促进县域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一是努力壮大外贸出口队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对外向度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项目,采劝政策随着项目走”的办法,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降低门槛,不断夯实出口创汇基矗同时对瑞丰生化、飞宇电声等一批现有的骨干创汇企业,建立县领导挂点帮扶制度,全面落实各项出口鼓励政策,充分挖掘企业出口潜力。二是不断加大出口产品开发力度。为实现今年创省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新产品3个以上的目标,我们采劝政府奖励,财政贴息”等方法,鼓励引导出口创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开发出新产品,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的发展后劲。三是积极创新出口方式。对人棉地毯、木雕制品、玻璃制品、赤霉素等我县出口主导产品,我们大力推行挂户经营,由县商业外贸总公司等部门全程负责货物出口的一系列服务,并充分利用代理出口货物的优势,拓展县外业务,提高了货物出口效率。
四、从“优”处入手,整治发展环境
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以投资环境为核心,不断改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快硬环境建设。抓紧修编县城第四轮总体规划,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重点抓好城市道路改造、城市电网和供水管网改造以及城市排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双城”创建二年达标目标,全面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抓住国
家扶助发展农村公路的机遇,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重点抓好新干赣江大桥及其连接线、新干至乐安公路、新干至新余公路建设,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努力构建东西连贯、南北畅通的“十字”型交通网络框架。二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今年以来,我县以整治金融信用为突破口,突出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个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信用新干”建设,进一步加强信用道德教育,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恶意逃废债务等各种违法行为,市场经济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三是优化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县xx功能,全面推行了项目代办、登记、注册“一条龙”服务制度,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高效率、快节奏的服务。各乡镇也都在县城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办事处,提高了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实行重大项目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深入开展部门形象测评活动,严查侵商、扰商、坑商案件,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在防治非典时期,我们对外商企业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保障了客商的健康和安全,增 ……此处隐藏7512个字……标准、定时间,集中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两卡一书”(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企业缴费登记卡、企业缴费明白卡、进企业收费批准通知书)制度。
2、优化服务环境。从组织制度创新入手,成立了“沱江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督查中心”、“保护投资环境法律服务调解中心”(简称“一组三心”),形成政务质量找领导小组、投资报建找服务中心、投诉举报找督查中心、矛盾纠纷找调解中心的全方位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组建“四个中心”(即市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从制度和体制上改善发展环境。对于引进和新办的企业,由市行政服务中心代为办理各种手续,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市级领导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企业在办理纳税手续、开拓市场、企业管理等方面及时给予指导与协商,由事后查处改为事前指导,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及时免费为投资者提供国家产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和技术信息等。
3、优化金融信贷环境。着力构建企业、政府、银行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建立项目推介制度,定期举行推介会和银企座谈会,成立了企业信贷担保公司,运用财政贴息贷款,引导银行投资讲诚信、有效益的项目。2014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1个,重点调查项目12个;今年,全市确定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红名单企业25个,重点调查项目29个,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信用环境。
4、优化社会保障环境。大力抓好社会保险扩覆征缴工作,引导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使之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等部门分片划段,责任到人,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先进民营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沱江酒业公司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公司总经理蒋红星被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湖北省、三峡市和沱江市人大代表,公司副总经理曹生武获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
第五篇: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突出民营经济主体地位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沱江市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三峡和三峡的东大门。西汉元年始置县治,因“蜀江自此如乔木分枝”而得沱江之名,距今已有2014多年历史。1996年撤县设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称“鱼米之乡”。全市国土面积13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98万亩。全市辖8个镇、
1个街道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50.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29万人,农户9.8万户。近几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要求,坚持“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努力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促进了市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9亿元,同比增长12.9;完成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1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26.1;实现外贸自营出口439万美元,增长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增长5.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23.7亿元,增长12.1。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元至9月,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财政收入2.1亿元,增长20.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80万元,增长34.3;完成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12.25亿元,增长5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4亿元,增长13.3;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56元,同比增加290元,增长15.5%。民营经济已成为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2014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516家、1131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到58家;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2%;全市民营企业实交税金12143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的64.9;全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9070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82%;全市民营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拥有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我们按照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要求,从1997年开始,在三峡市率先对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全市原有412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通过实行“企业产权置换、职工身份置换”而转制为民营。在2014年全省发展民营经济暨县域经济现场会上我市作了典型发言,其作法和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一是依法破产,盘活一批。对技术落后、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和民营化重组。近几年来,先后对市针织内衣厂、市床单厂、市汽修厂等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彻底解决了其债务、人员包袱。二是股份改造,转让一批。特别是对原有规模大、效益好的骨干企业,通过经营者回购职工股、国有股的方式,由经营者集中控股经营,实现经营者高持股、高风险、高回报。酒业公司、三宁公司总股本的60%以上转让给了经营层,助力公司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了经营层。三是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对既无当家产品、又属传统产业、重组盘活困难的企业,采用整体拍卖、一次卖断的方式彻底改革。
民营化改革的彻底推进,极大地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过去那种企业依附政府、安于现状的局面被打破,企业经营者主动迎接市场挑战、求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困难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招商引资重现生机。通过全面改制重组,全市近3亿元的土地、厂房、设备等闲置资产被盘活,安置职工再就业1万余人。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酒业公司改制后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8.3,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6.41亿元、利税1.3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五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利税1651万元,分别增长21.3、45.5。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重庆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
2、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即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年产白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