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改革” 的教学设计
1.播放《暴风骤雨》中的“分马”时的场景,
2.教师提问:从这一场景中你看到了群众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呢?土地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
3.学生讨论,回答。
4.提问: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土地归谁所有?农民的生活状况怎么样?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投影显示:有关土地改革前的中国农村、农民的图片。)要求学生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5学生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农民。
6.学生分析此次改革的方式、意义。
(请一位同学将书中的相关内容读给大家听,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文中的两幅图片——“农民丈量分配土地”和“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了土地”。)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地主的土地、农具、家畜、家具等等。
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7.当堂联系:
(1).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一练”,巩固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的掌握。
(2).投影出示一道练习题如下,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其思考能力。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2)这种土地制度何时在我国彻底被消灭?标志是什么?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二篇:《土地改革》教学设计《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作者:历史文章来源:原创点击数:1686更新时间:2014-3-27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历史概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
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
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10 “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
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课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通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延伸:调查一下,如今中国的土地制度与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
五、知识整合 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此处隐藏6553个字……p>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
情,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抓住文中两段景物描写,赏析全文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了解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看一组图片。
是啊,谁不深爱着自己家乡,谁愿意离开生养自已的地方,但是,在解放前在1931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九·一八事变,就使千千万万的东北同胞无家可归.日本帝国猖狂入侵,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落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间,四野慌芜,民生凋敞,流亡是东北人民唯一的选择,内心撕裂般的疼痛
成了他们对那段日子唯一的记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吧!
二、走进作者,背景(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 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是当时“东北作家群之一”.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作家群体,作品及时地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 端木蕻良等,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扬》等.
背景:这篇文章军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那时作者的家乡,东北三省已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占十年之久,作者有家不能回,有乡不能归.那是一种怎样的痛楚啊!
三、赏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下面我们请千山先生为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听读时,且在课本上做些朗读标记,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生出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速和重音,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已在故乡的成长足.抒发了对沦土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牺牲的誓言.
3、思考:文章两个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文章两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先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4、内容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找出两段中最精彩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生范读,读出感情并思考:两段所选景物名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 1首先看第一段都描写了(请继续关注好 范文网:wWw.)哪些景物?(物产和景色)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物产丰富,景色优美)
3景物为什么写的如此丰饶美丽呢?(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的?)
(a选择有东北地域特征的物产,并采用景物叠加,像电影的镜头一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和美丽.b形容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优美,景色迷人.c运用大量比喻和排比,增加气势,给人美感.d调动听视嗅觉等多角度来写)
4这些景物是在眼前吗?(思忆故乡)
5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激情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 6此段有直接抒发这种感情的句子吗?请你调动朗读技巧,把它读给大家,看谁读的最有感情,教师可适当范读.
* 1第二段对故乡的回忆描写了哪两个季节的景色(春秋)2春秋的景色如何?(春的清新秀美,秋的丰饶富足)
3大家思考这一段景物的描写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朗读(境界优美,感情舒缓,语气轻柔)
4此段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同第一段所不同:除了对故乡的思念外还含有怎样的感情?(忧伤和愤怒)
5现在我们看文题,土地的誓言应该如何理解?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代表他什么心愿?(思乡和爱国)
6全班齐读作者表达对土地所发出的铮铮誓言,感悟作者保卫家乡,捍卫祖国的爱国情怀?(我要回到它身边……我的坟前)
小结:文章两段景物描写,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采用排比,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激情的赞美和深情的怀念,而后者选取春秋两季景物同样表现东北大地丰饶美丽,但没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第一段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已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文中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十年之久,对于作者来说,他失去了美好的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的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呀!同学们,你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了吗?你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恨了吗?
1、下面请刘明泽和程竹新两位同学来代表大家声讨可恶的侵略者.
2、猖狂的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被我们赶了出去,因为我们的中华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在战争年代里,他们抛头颅,撒热血;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
3、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热爱国土,热爱祖国的故事,诗篇或者歌曲?
1) 胡岩岩诗朗颂《祖国我爱你!》.
2) 孙天宇演唱歌曲《我的家在东北》.
3) 曹茜讲述著名数学家苏步表的爱国故事.
4) 耿容蒙朗颂了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巴彦,我爱你》 4同学们聆听着这样的歌曲和诗篇,你的心中一定涌动了爱国情,报国志吧!那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做为二十一世纪,和平发展国家的中学生,你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算是热爱祖国,热爱家
乡呢?(学生踊跃发言)
师结:我们伟大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就曾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已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慨,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老师相信长大的你们,肩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我们的祖国会更加昌盛,富饶.同学们,努力学习吧!祖国母亲在日夜期盼着你们早日成长为国家的动梁.
五、作业:
请以《土地的誓言》想到的为题,来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来抒发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吧!
最后让我们合唱一首精忠报国来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吧!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物产丰富
思忆故乡赞美和怀念
景色优美
思乡爱国
春的清秀
发出誓言忧伤和愤怒
秋的丰饶
本网向您推荐更多范文: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