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赴姜堰市学习考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25-04-17 07:12:40
赴姜堰市学习考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全文共29270字)

第一篇:赴姜堰市学习考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期,根据区委主要领导的要求,区委办、区政府办、区经贸委派员组团赴姜堰学习考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考察团实地走访了罡扬镇、华港镇、梁徐镇,参观了罡阳股份、飞船股份、双登集团等企业,听取了姜堰市经发局主要负责同志的介绍,深入研究了姜堰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轨迹,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姜堰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总体评估近年来,姜堰工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供求大变化两大挑战,一方面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两个抓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

基本参数近几年,特别是“十五”后几年,姜堰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年年迈上新台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31,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均居泰州市四市两区前列。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937家,比2014年净增2246家,其中列统工业企业389家,比2014年净增224家。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现价产值320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其中列统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96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份额的53来自于工业。今年1-5月,全部工业完成产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列统工业完成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44.8;107家新增列统企业完成产值12.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7.3倍,拉动全市列统工业增幅13.5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30.1。

主要特点1、优势产业初具雏形,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机械(汽车、摩配零部件、石化通用机械、船用机械)、轻纺服装、化工医药、冶金四大支柱产业和尿素、药品、电池、柴油机、钻杆、齿轮、曲轴等近20个名牌产品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新格局。2014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5,20个重点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市列统工业的57。2014年全市产、销过亿元企业37家,比2014年底净增26家,其中:产销过10亿元企业1家,产销过5亿元企业6家,利税过亿企业4家。市重点培植的22家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22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占全市列统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2.4、43.1、55.7。今年1-5月,22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4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5.3。

2、工业投入增势强劲,投资质量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社会技术改造总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28。2014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0亿元,同比增长47。在投资总量、规模持续攀升的同时,投资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项目不断增多。2014年,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50项,其中投资过3000万元项目55项,投资过亿元项目6项,为加快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证作用。今年1-5月,全市在建工业技改项目226项,计划总投资52.1亿元,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55项,其中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8项。

3、技术开发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创新机制初步形成。至2014年,全市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著名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全市累计有25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认证。其中扬动股份和太平洋精锻通过了ts16949汽车工业质量体系标准认证,飞船股份通过了qs9000美国汽车及汽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发创新机制的形成极大提高和培育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双登”商标继“春兰”商标后,成为泰州地区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扬动股份“多缸柴油机”继“春兰空调”、“lg冰箱”后成为泰州地区第三个国家免检产品。

4、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制度创新稳步推进。至2014年,全市市属及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100,以“三置换一保障”为重点的市属工业企业改革基本结束,全市累计置换公有资产12.6亿元,置换土地134.7万平方米,置换职工身份2.2万人。各企业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已有80的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市注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4家,省级以上企业集团6家。

5、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园区载体作用初步显现。近几年来,姜堰市不断加大考核和激励力度,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批项目纷纷落户姜堰,进一步促进了全市工业总量的扩张,推动了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开发区、龙溪工业园、苏陈工业园、曙光工业园、双登工业园、兴泰工业园为主线的“一区五园”的建设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市在建工业园22家。五年中,全市新引进的进区企业数达1300家,其中每年新增规模企业数80家左右,工业园区企业占全市工业产销的30以上。

二、姜堰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区域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支撑。工业强则区域强。姜堰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发展经验突出表现为“五大”。

1、突出“大企业”,培植一批支撑姜堰工业发展的企业群体。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力量。姜堰把培育一批规模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支持和鼓励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又选择11家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专门研究制订了“2211”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扶持政策,努力促进优势企业尽快脱颖而出。坚持在骨干企业不定期召开市委常委现场办公会,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对其他重点企业和38家成长型企业,以及各镇自己培养的后备力量,也通过“一厂一策”的重点扶持,不断培育规模企业群体。二是积极探索资产运作。以资产为纽带,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大规模引进境外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及营销渠道,扩大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滚雪球式发展。大力整合产业链上游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或融入产业链下游企业,争取更大的外力支持。抓住省政府实施“310”工程的机遇,积极推进海外上市,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目前双登集团已在伦敦上市,首期募集600万英磅,今年可望募集800万英磅;苏中药业已结束辅导期,飞船公司正进入辅导期。三是提升竞争实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主导产品品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太平洋精锻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投入达100多 ……此处隐藏27366个字……观念,学习发达国家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从发展的角度看,越是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的地区,越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愿望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快的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思想,主动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主动迎接苏南等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苏北地区的广大干群必须要有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立足点必须首先要放在自力更生上,尽力把优势发挥好、条件利用好,不要“等、靠、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强北南经济合作,营造有利于对外开发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意识,重点向苏南等发达地区全面开放,使得苏南、苏北在资金、技术、劳动力资源等诸多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加快苏南、苏北共同发展步伐。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贫开发力度。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骨干企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苏北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形成支柱产业。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现实基础,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临海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积极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部门,退出和淘汰已丧失优势和没有市场的落后企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能够体现苏北群体优势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全面振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比较合理和有利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经济结构,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加速实现工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

(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苏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农业优势,而工业化刚刚起步。因此,在构建产业结构时必须从区域实际出发,不能盲目追赶发达地区,更不能照搬苏南的模式,而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一方面要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纽带,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通过相对集中开发某种农副产品的区域性规模方式,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区域化的特色生产;另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大财政对苏北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公司+农户”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合理配置、利用和综合开发农业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利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前后关联的连锁反应,可进一步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形成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工农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协调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现阶段我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方面,要加快和完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积极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组织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秩序,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苏北地区正处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城市化也仅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卫星城镇,推进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步伐,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培植中心城镇,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以小城镇为连接点,推进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六)加快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科技和人才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推进苏北的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苏北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抓好基础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各级人才运作市场,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和人事关系上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近年来,苏北地区的基础实施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发展公路、铁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苏北地区和外界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相互沟通,为苏北地区的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因此,要继续加大对苏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改善苏北地区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不仅要加大苏北投资硬环境的建设,加强交通、水利、能源、农业、通信等基础实施建设,为苏北地区接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的辐射和外资的进入提供更好的条件,而且更要注重投资软环境的建设,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制订和实施优惠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全方位、全领域地对外开放,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进苏北的发展。

(八)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江苏金融部门要服从、服务于这一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提升苏南、加快发展苏中、大力扶持苏北”的金融发展战略,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中实现金融业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人民银行要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苏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支持江苏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继续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研究,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信贷窗口指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全面、准确贯彻货币政策导向,从江苏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均衡投放,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努力满足江苏经济合理有效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苏南企业带资到苏北发展,引导苏南企业与苏北企业进行产业联合和经济合作,推进区域产业整合与梯次转移,使苏北地区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主要接收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长远发展意识,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促进苏北县域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建立适应中小民营经济特点的客户准入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为众多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

《赴姜堰市学习考察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全文共2927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